根据各地植保站4月上旬调查,大部分地区稻桩(玉米秸秆)子囊壳平均枝带菌率普遍偏高,满足了赤霉病大发生的菌源条件。我市种植的小麦主要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差,有利赤霉病发生流行。
在小麦抽穗扬花期4月21-23日我市经历了连续阴雨天气,据气象预报25日、28-30日有明显降水过程,将十分有利于赤霉病侵染流行;省气象部门预报,5月4-6日、11-13日还有两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,将进一步加重赤霉病的危害程度。
根据菌源、品种、天气等条件综合分析,小麦赤霉病在我市大发生趋势明显,严重威胁全市小麦稳产和产品质量。各县区要加强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广泛宣传防治技术,指导农户适期抢晴防治小麦赤霉病。确保4月28日前全面普防一次。同时在***次防治后5-7天要开展第二次防治。兼治蚜虫和条锈病。
防治技术
防治赤霉病要选择渗透性、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且对白粉病、锈病有兼治作用的复配药剂,如氰烯·戊唑醇、丙唑·戊唑醇、咪铜·氟环唑、戊唑·咪鲜胺、戊唑·噻霉酮、唑醚·戊唑醇、唑醚·氟环唑、苯甲·多抗、苯甲·丙环唑、戊唑·百菌清、戊唑·福美双、甲硫·戊唑醇、咪鲜·甲硫灵等,足量用药。
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:
对条锈病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,要立即围歼防治,控制其蔓延。可选用烯唑醇、三唑酮、丙环唑、腈菌唑、醚菌酯、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。重病田块在前次喷药7-10天后再防一次。防治穗期蚜虫可选用吡蚜酮、啶虫脒、氟啶虫胺腈、噻虫嗪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,兼治麦田灰飞虱。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,可选用高氯氟·噻虫、联苯·噻虫胺、联苯·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注意事项
1.在防治施药时要用足药液量,机动喷雾器每亩对水25公斤,手动、电动喷雾器对水30-40公斤。
2.注意农药交替使用。
3.在化学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,如低聚糖素、氨基寡糖素、芸苔素内酯、农药减量增效助剂激健等,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,以调节小麦生长,提高小麦免疫力。